|
聚脲喷涂施工对操作人员的防护要求有哪些?时间:2025-06-05 作者:德士力新材料【原创】 聚脲涂料由异氰酸酯组分与氨基化合物组分反应生成,其施工过程中可能释放化学物质,对操作人员构成健康威胁。例如,异氰酸酯单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,可引发呼吸道过敏、皮肤炎症等反应;未固化的聚脲组分接触皮肤或黏膜时,可能导致化学灼伤或过敏反应。此外,喷涂施工中产生的雾状微粒(粒径通常小于10微米)易被吸入肺部,长期暴露可能引发职业性肺部疾病。同时,施工设备(如高压喷涂机)若操作不当,可能导致机械伤害或高压液体喷射伤。 一、施工前的基础防护准备 作业环境规划 施工区域需划定独立作业区,设置“禁止非施工人员入内”标识,避免无关人员接触化学品。 强制通风系统必不可少,可采用局部排风(如排气扇)或整体通风(如工业风机),确保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(如异氰酸酯类物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通常需≤0.02ppm)。 湿度控制在80%以下,温度保持在5℃-35℃,避免极端环境影响材料固化与施工安全。 个人防护装备(PPE)配备 呼吸防护:选用带高效滤毒罐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(如APF≥1000的全面罩),避免使用普通口罩,因异氰酸酯微粒无法被普通滤芯过滤。 身体防护:穿戴防化连体服(材质需耐异氰酸酯腐蚀,如氯丁橡胶或氟橡胶涂层织物),袖口、裤脚需收紧,防止液体飞溅渗入。 手部与足部防护:佩戴丁腈橡胶或氯丁橡胶防化手套,穿鞋面、鞋底均防化的安全靴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材料。 眼部防护:使用防化学飞溅的护目镜或面屏,防止聚脲组分溅入眼睛引发灼伤。 二、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与防护要点 设备操作安全 高压喷涂设备需定期检查管道密封性,避免因压力泄漏导致物料喷射伤人。启动设备前,需确认各阀门状态,严禁带压检修。 喷枪使用时,枪口不得对准人员或身体任何部位,停机时需先泄压并关闭原料罐阀门。 化学品接触防护 调配物料时,需在通风橱或局部排风装置下进行,避免吸入挥发气体。若不慎接触皮肤,立即用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冲洗(冲洗时间≥15分钟);若溅入眼睛,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及时就医。 废料(如空桶、抹布)需分类存放于密闭容器,避免随意丢弃导致环境污染或人员接触。 应急处理预案 作业现场需配备应急冲洗装置(如洗眼器、喷淋器),位置需便于快速到达(距离作业点≤15米)。 操作人员需接受急救培训,掌握异氰酸酯中毒的初步处理方法(如呼吸困难时,立即转移至空气新鲜处并实施心肺复苏)。 三、特殊场景下的强化防护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 进入储罐、管道等有限空间前,需检测氧气浓度(需≥19.5%)和有害气体浓度,确认安全后佩戴长管呼吸器或自给式呼吸器(SCBA),并安排外部监护人员实时联络。 作业期间持续通风,每30分钟复测气体浓度,发现异常立即撤离。 高温环境作业 夏季施工时,防化服内需搭配降温背心,避免因防护服不透气导致中暑。作业时间宜安排在早晚,单次连续作业不超过2小时。 四、施工后的健康管理与设备维护 人员健康监测 作业后及时更换衣物,用中性清洁剂清洗暴露皮肤。若出现咳嗽、胸闷、皮疹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并告知职业暴露史。 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(建议每半年一次),重点检查呼吸系统、皮肤和肝肾功能。 设备与场地清理 喷涂设备需用专用溶剂(如丙酮)清洗,残留物料需妥善处理,不得排入下水道。 作业场地用吸尘器或湿拖清理,避免聚脲粉尘堆积。 五、安全培训与管理体系 操作人员资质要求 所有施工人员需通过聚脲喷涂专项安全培训,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,培训内容包括化学品危害认知、PPE使用、应急处置等。 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需制定《聚脲喷涂作业安全规程》,明确各环节操作标准,并安排安全监督员现场巡查,杜绝违规作业(如不佩戴呼吸器、在作业区饮食等)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