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聚脲防腐施工中如何处理基材表面的细小裂缝?时间:2025-10-11 作者:德士力新材料【原创】 在聚脲防腐施工中,基材表面的细小裂缝(通常宽度≤0.5mm)是易被忽视的隐患。这些裂缝可能因基材浇筑缺陷、温度变形或长期受力产生,若不妥善处理,聚脲涂层喷涂后,腐蚀性介质会通过裂缝渗入基材内部,导致涂层鼓泡、剥落,最终失去防腐作用。因此,针对不同类型的基材(金属、混凝土),采取科学的裂缝处理流程,是保障聚脲防腐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。 裂缝预处理是基础,核心在于彻底清理裂缝及周边区域,为后续修补创造良好条件。首先需明确裂缝的具体情况:用手电筒照射基材表面,标记裂缝的长度、宽度及走向,若裂缝深度较深(如混凝土基材裂缝深度超过 5mm),需用探针或超声波检测设备判断是否存在内部延伸。清理步骤需分阶段进行:对于金属基材,先用角磨机(搭配 120 目砂纸)打磨裂缝周边 5-10cm 范围,去除表面的锈迹、氧化层及油污,再用压缩空气(压力 0.4-0.6MPa)吹除裂缝内的粉尘;对于混凝土基材,需用钢丝刷清理裂缝表面的浮浆,再用高压水枪(压力≥8MPa)冲洗裂缝内部,若裂缝内残留顽固杂质(如水泥残渣),可采用细口径吸尘器吸出,确保裂缝内部无杂物堵塞。清理完成后,需用干燥抹布擦拭表面,或采用热风枪(温度控制在 60-80℃)烘干,保证基材表面含水率≤8%(混凝土基材)或无明显水分(金属基材),避免修补材料与基材结合不良。
修补材料的选择需适配基材类型与裂缝特性,避免因材料不当导致修补失效。针对金属基材的细小裂缝,优先选用金属专用聚脲修补腻子(如添加金属粉末的改性聚脲腻子),这类材料与金属基材附着力强,且固化后具备与聚脲涂层相近的柔韧性,可避免温度变化时因形变差异产生新裂缝;若裂缝宽度≤0.2mm,也可选用高渗透性的聚脲底漆,通过多次涂刷让底漆渗入裂缝,形成初步密封。对于混凝土基材的裂缝,需根据裂缝宽度选择材料:宽度≤0.3mm 的微裂缝,可使用混凝土界面处理剂(如环氧改性聚脲界面剂),涂刷 2-3 遍后,界面剂会渗透至裂缝内部,与混凝土形成牢固结合;宽度 0.3-0.5mm 的裂缝,则需选用水泥基聚脲修补砂浆,这类材料兼具水泥的强度与聚脲的耐腐蚀性,可填充裂缝并增强基材表面强度。需注意,所有修补材料需与后续喷涂的聚脲涂层兼容,避免出现分层或化学反应。 具体修补操作需遵循 “填充 - 找平 - 固化” 的流程,确保裂缝完全密封且表面平整。金属基材修补时,先用刮刀将聚脲修补腻子填入裂缝,填入过程中需反复按压,排出腻子中的气泡,避免形成空鼓;腻子填充后,用刮刀沿裂缝走向刮平,使修补面与基材表面平齐,周边多余的腻子需及时清理,随后在室温下静置固化(通常 24-48 小时,具体时间需参照材料说明书)。混凝土基材修补分两种情况:微裂缝涂刷界面剂时,需保证每遍涂刷间隔≥2 小时,待最后一遍界面剂固化后(约 12 小时),用砂纸(240 目)轻轻打磨表面,去除毛刺;较宽裂缝填充修补砂浆时,需用小抹子将砂浆嵌入裂缝,确保砂浆与裂缝壁紧密贴合,表面抹平后覆盖塑料薄膜养护 3-5 天,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砂浆开裂。修补完成后,需检查修补区域是否存在凹陷、气泡等缺陷,若有需重新修补,直至表面平整光滑。 质量检验是最后防线,需通过多项检测确认裂缝处理效果。首先进行外观检查:用肉眼观察修补区域,确保无明显裂缝、空鼓或色差,表面平整度误差≤0.5mm(用 2m 靠尺检测)。其次进行附着力测试:采用划格法(金属基材)或拉拔法(混凝土基材)检测修补材料与基材的附着力,金属基材附着力需≥5MPa,混凝土基材需≥2.5MPa,若附着力不达标,需重新清理并修补。最后进行密封性测试:对修补区域喷涂一层薄聚脲涂层(厚度约 0.5mm),固化后用高压水枪(压力 10MPa)冲洗 30 分钟,或涂抹渗透型检测剂(如荧光检测剂),24 小时后观察是否存在渗漏或检测剂渗透现象,确保裂缝完全密封。 此外,需注意施工环境对修补效果的影响:修补过程中环境温度需控制在 15-30℃,相对湿度≤85%,若温度过低,需对修补材料进行预热(如将聚脲腻子加热至 20-25℃),加速固化;若环境灰尘较多,需搭建临时防护棚,避免灰尘落入未固化的修补材料中。 |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