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聚脲防腐施工中如何处理大面积基材的空鼓问题?时间:2025-10-25 作者:德士力新材料【原创】 在聚脲防腐施工中,大面积基材空鼓是威胁工程安全的重大隐患。这类空鼓表现为基材内部或基材与基层之间出现连续空腔,用小锤敲击时发出清脆 “空鼓声”,面积通常超过 1㎡。空鼓会导致基材表面平整度下降,后续聚脲涂层无法紧密附着,易出现开裂、分层;若不及时处理,服役过程中空鼓区域会因受力不均进一步扩大,最终引发基材脱落、涂层失效,严重影响防腐工程寿命。因此,需针对大面积空鼓制定科学的分步处理方案。 一、空鼓问题的前期检测与成因排查 处理大面积空鼓前,需先精准定位空鼓范围并分析成因,避免盲目修复。检测环节可采用 “红外检测 + 人工敲击” 结合的方式:利用红外热像仪扫描基材表面,空鼓区域因空气隔热性差异,会呈现明显的温度异常区域,快速锁定空鼓范围;再用 250g 小锤沿温度异常区域逐点敲击,标记出所有空鼓位置,绘制空鼓分布图,明确空鼓面积、深度及与周边结构的连接情况。 成因排查需聚焦三大核心因素:其一,基层处理不彻底。基层表面存在浮灰、油污或松散颗粒,未清理干净即铺设基材,导致基材与基层粘结力不足;或基层平整度超标(误差超过 5mm),局部存在凹陷,基材铺设时无法完全贴合,形成空腔。其二,基材铺设工艺缺陷。铺设混凝土、水泥砂浆等基材时,振捣不密实(振捣时间不足或振捣器间距过大),导致内部气泡未排出,形成空鼓;或基材浇筑后养护不当(如早期缺水、受冻),表面出现收缩裂缝,逐渐发展为空鼓。其三,环境与材料影响。施工环境温度过高(高于 35℃),基材水分快速蒸发,表面提前硬化,内部水分无法排出,形成空鼓;或基材材料配比失衡(如水泥用量不足、砂率过高),导致基材强度不足,易出现收缩空鼓。 二、分阶段大面积空鼓处理技术 根据空鼓深度与基材类型,需采取差异化处理措施,确保彻底消除空鼓,恢复基材完整性。 (一)浅层空鼓(空鼓深度<50mm,基材表面无明显裂缝) 处理重点为钻孔排气与压力注浆:第一步,根据空鼓分布图,用直径 8mm 的钻头在空鼓区域按 “梅花状” 钻孔,孔间距控制在 200-300mm,钻孔深度需穿透空鼓层至坚实基层;第二步,用高压风机插入钻孔,吹扫空鼓内部的浮尘、碎屑,确保空腔洁净;第三步,配置专用环氧注浆液(按环氧树脂:固化剂 = 3:1 配比),倒入高压注浆机,将注浆针头插入钻孔,压力控制在 0.3-0.5MPa,匀速注浆,直至相邻钻孔冒出注浆液,停止注浆并封堵针头;第四步,注浆完成后静置 24 小时,待注浆液完全固化,用角磨机打磨去除针头与钻孔周边凸起,使基材表面平整,最后用砂纸(120 目)打磨光滑,检测空鼓消除情况(敲击无空鼓声即为合格)。
(二)深层空鼓(空鼓深度≥50mm,或基材表面伴有裂缝) 需采取 “局部剔除 + 重新浇筑” 的修复方式:第一步,用切割机沿空鼓区域边缘切割出矩形或方形作业区,切割深度需超过空鼓深度 10-20mm,切割宽度每侧超出空鼓边缘 50mm,形成修复凹槽;第二步,用錾子与锤子剔除凹槽内的空鼓基材,直至露出坚实基层,剔除过程中避免损伤周边完好基材;第三步,清理凹槽内的碎屑、粉尘,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,随后采用热风机烘干,确保基层含水率低于 8%;第四步,根据基材类型配置修复材料(混凝土基材选用 C30 细石混凝土,水泥砂浆基材选用 1:2.5 水泥砂浆,可添加 5% 的膨胀剂减少收缩),分层浇筑至凹槽内,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 100mm,用小型振捣棒振捣密实,直至表面无气泡溢出;第五步,浇筑完成后覆盖塑料薄膜养护,混凝土基材养护期不少于 7 天,水泥砂浆基材养护期不少于 3 天,养护期间保持表面湿润;最后,养护完成后检查修复区域平整度,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,确保无新空鼓产生。 三、修复后的质量把控与预防措施 修复完成后,需通过严格检测确保质量:采用红外热像仪再次扫描修复区域,确认无温度异常;用小锤全面敲击,空鼓消除率需达到 100%;对修复区域进行强度检测(混凝土基材采用回弹法,强度需不低于设计值的 90%),确保基材承载能力达标。 为避免大面积空鼓复发,需落实预防措施:其一,基层处理阶段,彻底清理表面杂质,用水泥砂浆找平,确保平整度误差≤3mm;其二,基材铺设时,严格控制振捣工艺(振捣器插入深度至基层,振捣时间 20-30 秒 / 点),并做好保湿养护;其三,施工前监测环境温湿度,温度过高时采取遮阳、洒水降温措施,避免基材水分快速蒸发;其四,建立基材施工质量巡检制度,每铺设 100㎡基材即进行空鼓检测,发现小面积空鼓及时处理,防止扩大。 通过科学的检测、分阶段的修复与严格的预防管控,可彻底解决聚脲防腐施工中大面积基材空鼓问题,为后续聚脲涂层施工提供坚实、平整的基底,保障防腐工程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。 |

